資訊 | 【科學保教】2-6歲兒童需要什么樣的玩具?理學家認為:“孩子通過玩具表現他們的生存方式?!焙玫耐婢卟粌H會給孩子帶來快樂和智慧,還會使孩子的身心在擺弄玩具過程中得以健康發展。 “喜新厭舊”的起點 家長在孩子玩玩具的問題上普遍存在著兩點“忽視”:一是忽視玩具的不同功能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價值;二是忽視(有時甚至是無視)孩子玩玩具時的心理需要。這兩點“忽視”主要表現在以下行為: 1、同時給孩子玩好幾件玩具 一下子面對過多的玩具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無法專心致志地玩玩具,往往拿起這個玩具,又盯著那個玩具,對每個玩具都“淺嘗輒止”。很容易養成不愛惜玩具的壞習慣。 2、從來不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或者了解孩子在玩時的感受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在玩玩具時的活動順序依次為:觀察、動手和發明。家長如能主動關注孩子玩玩具的過程,不僅能使孩子樂于表現自己的“能干”而玩得愈發投入,而且家長的重視還會使玩具在孩子眼中變得更加“貴重”。 3、反復地指責或是過度地夸大孩子對玩具隨意丟棄的“不愛惜”行為 尤其是在沒有認真觀察孩子與玩具互動過程的情況下,一味責怪孩子,反而會降低孩子繼續玩的愿望,甚至造成“負強化”的心理暗示。 如果孩子總是對玩具“喜新厭舊”,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沉住氣,從自身找原因。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對玩具的態度取決于他的內驅力——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要使孩子玩得專注,玩出智慧,家長就必須根據孩子的需要選擇適合的玩具。 1、家長首先要讀懂孩子的需要 孩子在各年齡段思維發展特點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活動需要,也反映了孩子對玩具喜好的傾向性和玩玩具的方式。因而提供給孩子的玩具一定要適合孩子的年齡并符合他們的基本需求和樂趣,否則孩子就不會玩,更發揮不了玩具的功能和作用。 2、根據孩子的需要選擇玩具很重要 好的玩具并不以價格的高低為標準,而是以能夠激活孩子創造力的程度來衡量。那些糟糕的玩具大多會使孩子玩后索然無味。心理學家曾指出:“大部分電子玩具都限制創造力……這類玩具使孩子趨于被動?!倍玫耐婢邉t能讓孩子久玩久“新”,玩出各種花樣。因此,家長在給孩子選購新玩具前,不妨自己先玩一把,了解清楚這些玩具的特性和玩法后再考慮購買。 玩具世界里的加法原則 媽媽們是否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曾經把一只毽子、一根橡皮筋玩出了多少花樣?玩具是玩出來的,需要玩的人不斷地對玩具再“開發”。但是年齡小的孩子在這方面能力有限,需要和家長“共同開發”。 1、組合玩具的“階段性開發” 家長先研究玩具的組合部件,選擇一部分讓孩子玩,等過一階段孩子不玩時,再變魔術般地出示另一部分玩具。這會使孩子喜出望外,并對玩具產生濃厚的興趣。 比如,將整幅拼圖分割成若干獨立的完整圖形(可按畫面內容分割、也可按拼圖的方位分割),分步讓孩子拼,然后再一組組拼接。熟練后,以相反的步驟進行拼接,孩子仍會樂此不疲。 2、廢舊玩具的“拓展性開發” 為廢舊玩具添加一些輔助材料,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賦予玩具新的功能和玩法。 例如,在2歲左右孩子通常玩的智力寶盒上附加條形硬卡紙,在紙上印畫幾何積木的形狀,并按一定規則排列(或形狀間隔或顏色間隔)。于是,孩子自然會從寶盒中數出幾何塊,在硬卡紙上玩起排列游戲。也可將寶盒蓋與盒體分開,將蓋子固定在離地面60公分高度處,與地上的盒體對應。方便孩子將幾何塊從蓋字上的幾何圖形孔內塞進,當聽到“吧噠吧噠”的墜落聲時,孩子會欣喜非常,不斷重復蹲下、拾起。使孩子產生關注墜落過程的探究行為。 3、讓玩玩具過程主題化或情境化 根據孩子想象模仿和自我表現的需要,父母可以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將玩具分類。一是可以和孩子一起確定玩具主題,如“奧特曼之家”、“汽車拉力賽”等,給孩子劃定一個范圍,提供一些物品,讓孩子自己動手布置。二是可以將收拾整理玩具的過程情境化,如家長設置“玩具城”“停車場”“芭比公寓”,將孩子整理玩具的過程納入到玩的情景之中,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注:此文選自網絡,意在分享,不做商業用途。 |